摘要: 《阿史帖》释文为:“之白阿史:创张口,王举问,外官尚患。之白书法。”清代李瑞清《历代书法论》评价此作:“西晋宣帝《之白帖》,笔笔如铁铸之。”长期以来,司马
《阿史帖》释文为:“之白阿史:创张口,王举问,外官尚患。之白书法。”清代李瑞清《历代书法论》评价此作:“西晋宣帝《之白帖》,笔笔如铁铸之。”长期以来,司马懿“人掩其书”,原来他也是一位大书法家。
受隶书传统影响,此作保留了几分波磔特征,如收笔时的雁尾。起笔简化逆锋、直接入笔,体势沉郁,有锋芒,兼具隶书的厚重与草书的爽利,转折处似“折钗股”,筋力十足而不失灵巧。多为中锋行笔,提按变化较小,类似汉简的实用书写原则。

结字纵向舒展,“言”“口”等部仍作宽博处理,但部分字纵向拉长,这种“新旧杂糅”是过渡时期的典型表现,这一点在王羲之《十七帖》中仍可以见到。重心平稳,布白均匀,重心多居中,稍有险绝欹侧,上下部呼应有序,左右结构则高低错落。
字与字笔势呼应但不相连属,字字独立。相较同期钟繇、卫夫人,司马懿的书法并未进入书论家的核心视野,明清时期部分书家将其归为“雄强书风”代表,傅山称其书“有霸者气”。

作为魏晋士族的一员,其书法实践代表了汉末实用书写向今草过渡的状态,既非文人书法的自觉创造,亦非民间书手的自由书写,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“中间形态”。相比于钟繇、王羲之构建新的书写典范,司马懿的重心显然还是在政治上,再加上传世作品太过稀少,仍然无法全面系统的总结出其书法的风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