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三年级上课发现:创作不起来的同学有三个共性:一、临摹更多是抄书,不是书写。80%的本科同学在临摹时都没有用创作意识书写,书写感弱,只是很被动地从头抄写到尾,所以最后的节奏就是
三年级上课发现:创作不起来的同学有三个共性:一、临摹更多是抄书,不是书写。80%的本科同学在临摹时都没有用创作意识书写,书写感弱,只是很被动地从头抄写到尾,所以最后的节奏就是平的,像在写日记流水账一样。“文喜见山不喜平”,任何一件作品,包括节奏感相对比较弱的篆隶书、楷书,都是如此——都是作者表达情绪的一个“结果”而已。是个人,都会有情绪。哪怕是经生,技术和情绪都高度稳定,作品(经生体)中仍然可以体会到微妙的情绪起伏。所以每件作品一定是有低潮、有高潮,有舒缓、有激荡的。从拘束到放纵的展开,值得细细品味。经过低年级临摹后惯性带到高年级,仍然是把“局部”放大、把片段放大,“设计”出每个字形,所以节奏偏于短节奏,替代了对原本的“整体”长节奏的把握了。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,无论是八尺屏,还是四条屏,甚至是丈二作品,都像是一张小品,或者是一张大作品的局部。问题在哪?许多同学临摹时眼睛焦点往往集中在单个字的笔画和轮廓上,这是一种静态的、“拍照式”的观察。即看到了“点横撇捺”的形状,却没有去“阅读”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那种生动的“上下文关系”。一件作品不是一个一个单字的简单罗列,而是气息连贯的生命体。上一字的末笔如何“抛出”,下一字的起笔如何“承接”;左右行的字之间,如何通过揖让、错落、轻重来形成呼应——这些动态的、关系性的信息,才是理解古人书写奥妙的钥匙。同学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笔断意连的“暗号”,导致写出的字各自为政,整体作品显得“散”而“呆”,缺乏贯穿始终的生机与活力。好的“形”是什么?不是机械复制的对象,而是因情生势、因势生形的自然结果。不再刻舟求剑,而是为“我”所用,才算真正踏入了创作的门庭。二、创作意识被东拼西凑的“集字”替代。当同学们用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方法时,最常用的方法是“集字”——从字帖里把需要的字找出来,拼凑在一起。现在有了软件,能自动拼字,更加方便。在技术层面,这本是一种有效的过渡训练;但在意识层面,它却极易演变为一种思维惰性,将创作窄化为“字形搬运”与“风格拼贴”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集字思维将作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外在的“像”——“这个字是否忠于原帖?”“那个部首是否符合某家法度?”——却遮蔽了创作最核心的内在,即:“我欲何为?”真正的创作,平时练习技术的肌肉本能是基石,还需要“以我为主”的情感作为驱动才能激发创作冲动。三、作品中的“亮点”不是情绪激发。在历代经典法帖中,那些最令我们心驰神往的“神来之笔”,往往是理性训练与感性迸发共同作用的产物,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,在笔尖自然流淌出的“偶然”。然而同学们在创作时出现两种情况:要么常因对“技术完美”的过度执着,陷入了“书写洁癖”。往往追求绝对的“干净”与“准确”,对任何偏离预设轨迹的笔触、意外的飞白或渗化,潜意识感到不安并急于修饰,因此频频蘸墨,导致节奏平均;要么情绪始终高昂、全程很嗨的状态,写到最后声嘶力竭,气力不足。对于“绝对控制”的追求,是对情绪——书写“生命性”的压抑。书法是时空合一的艺术,在今天,过于重视空间而忽略“时间性”,很难理解到每一笔都是一次不可逆的“发生”,那些偶然性正是笔墨在与纸面碰撞中产生的独特“表情”。情绪激发在创作中扮演着“催化剂”的角色,它并不意味着需要全程保持高昂的、戏剧化的状态,而是要求作者进入一种沉浸的、真诚的书写情境。当情感自然酝酿、逐渐累积,便会催生出全篇的“亮点”——那可能是一个纵意挥洒的字组,一处大胆的枯笔,或是一次果决的连带。这正如诗中之“眼”,文中之“胆”,虽只一两处,却足以照亮全篇。提供三个“创作捷径”的思路:一、 “动作临摹”法:从复制“形状”到复现“过程”。临摹,需要尽可能理解书写者的情绪从何而起的“因”,即当时那一系列连贯的、富有节奏的动作。而很多同学只是在小心翼翼地“描画”那个静止形状的“果”。这就好比只记住了舞蹈演员最终的定格姿势,却完全不知道他之前是如何旋转、跳跃、连接而来的。可选择经典法帖,暂时(持续至少一周)忽略“字写得像不像”,请专注于研究和模仿书写者的连贯动作。这个方法旨在解决只描画结果,不理解成因的问题。可绕过对静态形状的纠结,直接体悟古人书写的“笔势”与“手感”。二、 “情感定调”法:从拼凑“字形”到统领“笔墨”作者当先确立意旨与情绪基调:是欲表现庙堂的庄重肃穆,还是抒发胸中的块垒不平?是追求金石铭文的古拙苍茫,还是展现尺牍手札的潇洒随性?由此,所有习得的技术——用笔的疾涩、结构的疏密、墨色的浓淡——都是主动服务于目标的“词汇”与“语法”。可以为了心中追求的整体感觉,刻意强化某笔的张力,或弱化某处的纠缠;可以让一组字如疾风骤雨般紧密聚合,也可以让一行字如闲庭信步般疏朗空灵。甚至可以试验性地大胆“篡改”原帖中某个字的写法,只要它更符合你设定的整体情绪。强制将关注点从“像不像别人”切换到“像不像自己此刻的内心”,这个方法旨在根治“集字思维”,从“心随物转”转向“境随心转”。这能迅速将你从被动拼凑的泥潭中拉出,进入主动经营表达的创作状态,让技术真正为你所用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调动所有的情绪,全身心的让自己代入。那样,平时所有的散碎的思维和技术都能因为情感的集中,而凝聚为作品的一条贯通的精神主轴。自己的情感、生命感投入了,也能引起观者的共鸣。三、 “偶发天成”法:从追求“洁净”到拥抱“生机”创作时,故意创造一些“不完美”的机会。比如蘸一次墨,写到没墨为止,再蘸第二次。对其中偶然出现的飞白牵丝,大家要忍住不要修改,而是将其视为合作伙伴,并顺势调整后续的笔法与章法,将这个“意外”塑造为作品的亮点。从意识上打破对“工稳”与“洁净”的执念,去感受“天趣”的魅力。去尝试一次成功的“偶发天成”,其带来的启发,远胜于十次循规蹈矩的重复书写。希望这三条路径能提供切实的帮助。如果在尝试任一方法时遇到具体问题,可以继续找老师、同学深入探讨。
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,若侵权到您的权利,请联系 1170734538@qq.com 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