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自征稿启事发布至截稿日,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作者有效投稿论文199篇。8月19日—9月1日,在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领导下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
自征稿启事发布至截稿日,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作者有效投稿论文199篇。8月19日—9月1日,在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领导下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约请省内外书法理论研究专家,成立由王家葵担任主任,薛龙春、陈志平、贺宏亮、刘清扬、杨帆担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,由书协驻会干部王娜担任监审委员,对全部论文进行严格审评,经形式审查、初评、复评、查重和终评诸环节,共评出优秀论文10篇、入选论文47篇。
现将优秀、入选名单予以公示,公示期为2025年9月2日—2025年9月8日,共7天。公示期间,如发现有抄袭、代作等现象,请向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反映。反映情况要求信息准确,事实清楚。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将根据反映情况开展调查,如情况属实将取消相关作者资格。
联系人及电话:
唐老师,19802835606
四川省书法家协会
2025年9月2日
序号 |
姓名 |
论文题目 |
单位 |
省份 |
优秀/入选 |
1 |
谭昕林 |
古隶第一:虞集隶书书风渊源及其书史地位 |
山西师范大学 |
山西 |
优秀 |
2 |
胡湘海 |
四川苍溪寻乐书岩的制造逻辑与空间塑造 |
西华师范大学 |
四川 |
优秀 |
3 |
苏毅、郑卫超 |
桂馥宦滇时期的学术交游——兼论其对云南金石文字的考证 |
云南大学、广东理工学院 |
云南、广东 |
优秀 |
4 |
薛垲睿 |
流派相竞意识下黄庭坚书法在明代的接受——以吴门书派与云间书派为中心 |
成都文理学院 |
四川 |
优秀 |
5 |
张乂 |
黄庭坚行书《赠张大同卷》考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优秀 |
6 |
胥润东 |
赵熙峨眉书迹考略 |
山东大学 |
山东 |
优秀 |
7 |
魏玉豪 |
论酒与书法的关系——以黄庭坚为例 |
浙江大学 |
浙江 |
优秀 |
8 |
李在兵 |
《凤墅黄帖》第三、第四帖考 |
泸州市文化馆 |
四川 |
优秀 |
9 |
李韵杰 |
黄庭坚谪居巴蜀时期草书风格的转变及成因研究 |
南京艺术学院 |
江苏 |
优秀 |
10 |
隋玲 |
南宋巴蜀地区墓志书法中的“山谷书风”探赜 |
温州大学 |
浙江 |
优秀 |
11 |
胡凯特 |
黄庭坚《伯夷叔齐庙碑》考论 |
无 |
浙江 |
入选 |
12 |
林旦 |
论秦更年《婴闇题跋》对金石碑帖之考鉴 |
无 |
四川 |
入选 |
13 |
胡顺 |
黄庭坚行书《寒山子庞居士诗》新考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14 |
郑志刚 |
黄庭坚后裔与“山谷诗孙”铜印的赠藏——兼及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篆刻艺术 |
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|
河南 |
入选 |
15 |
刘思琪 |
从《蜀石经》谈蜀地经学发展及书法风格演变 |
河北美术学院 |
河北 |
入选 |
16 |
殷慧芳 |
香事社交与黄庭坚书法的“圈层影响” |
成都文理学院 |
四川 |
入选 |
17 |
刘潇 |
重庆龙多山宋代题刻及其书风渊源稽考 |
无 |
山东 |
入选 |
18 |
霍旺 |
论近代以来巴蜀对苏体书法的接受 |
四川省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 |
四川 |
入选 |
19 |
李沐阳 |
金石学视域下的黄庭坚书学“复古”观念探赜 |
华东师范大学 |
上海 |
入选 |
20 |
杨曙光 |
谪居体验与艺术突破--黄庭坚黔、戎时期的书法风格嬗变 |
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|
四川 |
入选 |
21 |
余隆海 |
黄庭坚书法品评观探析 |
达州市教育考试院(退休) |
四川 |
入选 |
22 |
饶腾博 |
清代刻帖中的黄庭坚法书考论 |
四川师范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23 |
张兴明 |
宝翰沾溉 巅峰绝伦——黄庭坚戎州书法创作述略 |
宜宾市人大常委会 |
四川 |
入选 |
24 |
温怀玉、李恬 |
剑门古蜀道书法遗存的地理分布形制特点与历史脉络研究 |
成都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25 |
陆峰 |
《沈府君阙》研究三题 |
四川文理学院 |
四川 |
入选 |
26 |
随文豪 |
以山谷为阶,诠晋唐法度——从文徵明晚年《太湖诗碑》看其对黄庭坚行草书的吸收 |
河北美术学院 |
河北 |
入选 |
27 |
黄小龙 |
论乔大壮书法的家学与师承渊源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28 |
韩紫香、毕成伟 |
巴蜀地域文化视域下黄庭坚书法的传播与影响 |
河北美术学院 |
河北 |
入选 |
29 |
何夏雷 |
南宋时期黄庭坚书法在巴蜀地区的传播 |
温江区永宁小学校 |
四川 |
入选 |
30 |
余翔伊 |
书禅一体:黄庭坚书法与禅宗思想 |
西南民族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31 |
刘庆华 |
黄庭坚书风中的巴蜀石刻影响研究 |
西昌市税务局 |
四川 |
入选 |
32 |
刘坷鑫 |
字际关系与当代书法创作用字相关问题刍议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33 |
周雪倩 |
赵熙早期取法和书写日常——以《赵熙日记》为核心 |
西华师范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34 |
张啸宇 |
书法史视野下两宋巴蜀地区漏泽园墓志砖铭新考 |
郑州大学 |
河南 |
入选 |
35 |
吴炬 |
凡经我眼为我有——巴蜀印谱书志五则 |
无 |
四川 |
入选 |
36 |
黄琴 |
“槁木寮”到“任运堂”——从黄庭坚谪戎期间的交游观其心境变化与书风突破 |
成都文理学院 |
四川 |
入选 |
37 |
董桂菲 |
“格韵高绝”---论元人与日僧对黄庭坚书法的接受 |
岭南师范学院 |
广东 |
入选 |
38 |
严皎 |
论苏轼和黄庭坚书法中的“有为”与“无为” |
首都师范大学 |
北京 |
入选 |
39 |
韩子奇 |
颜楷书法研究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40 |
黄鸿鑫 |
《石门铭》与碑学运动中重要人物的关系探究—以康有为和于右任为例 |
首都师范大学 |
北京 |
入选 |
41 |
李小林 |
绿菜寄意 雅韵成书——黄庭坚《绿菜赞》浅探 |
五粮液集团 |
四川 |
入选 |
42 |
戴逢红 |
略论黄庭坚书法在日本的传播 |
江西师范大学 |
江西 |
入选 |
43 |
孙海涛 |
《李君碑》“简牍书风”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|
河北美术学院 |
河北 |
入选 |
44 |
应国伟 |
山谷疑云∶桂湖碑林《叙钱塘异胜》刻石黄庭坚书迹考辨 |
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 |
四川 |
入选 |
45 |
冯靖雅 |
论东汉巴蜀地区石刻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及特殊性 |
河北美术学院 |
河北 |
入选 |
46 |
董光莲 |
广元蜀道寻乐书岩匾联隶书风格研究 |
西华师范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47 |
王若凌 |
黄庭坚《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》及其宜宾茶事活动考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48 |
周靖波 |
从“禅家句中有眼”看黄庭坚被贬戎州书学思想之变 |
四川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49 |
邱慧 |
流寓文人与书道新境:黄庭坚巴蜀书风的双向形塑 |
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|
广东 |
入选 |
50 |
张文强 |
杨慎在川滇期间书法成就 |
四川文理学院 |
四川 |
入选 |
51 |
李殿瑞 |
数智辅助的唐代玉册书法复原——基于唐惠陵恭皇后哀册数字化复原实践 |
西华师范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52 |
易良超 |
黄庭坚《西山碑》笔意传承考辨——以清拓本与刘孟伉木刻本的文献与工艺为中心 |
双流中学九江实验学校 |
四川 |
入选 |
53 |
丁友鹏 |
虞集书法美学思想探析 |
宜宾学院 |
四川 |
入选 |
54 |
吴宇平 |
《北周文王碑》风格考 |
首都师范大学 |
北京 |
入选 |
55 |
罗晶宝 |
三星堆文物流淌的书法因子初探 |
德阳开放大学 |
四川 |
入选 |
56 |
高光俊 |
清代新繁学者费密书法略论 |
成都市彭州市磁峰镇鹿坪社区 |
四川 |
入选 |
57 |
徐永根 |
跨时空传承与流变的黄庭坚书法艺术 |
齐鲁理工学院 |
山东 |
入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