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大家书法 ,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

公众号:集字书法

集字书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微信小程序:集字书法

集字书法 扫一扫下载书法APP

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书法资讯 > 艺术评论

甲骨、玉片、简帛、青铜器,文物上有哪些文字印记?

0 2025-08-20 10:17:36

摘要:  秦隶、唐楷,草书、行书,书法艺术如何与历史共同发展?《平复帖》《兰亭集序》《洛神赋》《祭侄文稿》等等,传世书法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?哪位书法家是唐太宗的心头好?谁又是宋代的书

秦隶、唐楷,草书、行书,书法艺术如何与历史共同发展?《平复帖》《兰亭集序》《洛神赋》《祭侄文稿》等等,传世书法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?哪位书法家是唐太宗的心头好?谁又是宋代的书法人气王…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博物馆里的书法》从中国各大博物馆中珍藏的书法作品、笔墨纸砚、碑刻拓片等国宝文物入手,有主题、有趣味地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书法、历史、人文、美学等通识。作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,讲述珍贵国宝背后的文明记忆与历史传承,以独特、多元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中国书法的魅力,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19世纪震惊于世的大发现

“殷墟”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都城。在这座古都的废墟里,最有价值的出土文物之一是“甲骨”(龟甲和兽骨)。有很多甲骨上面刻着年代久远的文字,我们把它们叫作“甲骨文”。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、中国最古老的、成体系的成熟文字。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?要回答这个问题,还要回到19世纪末。

甲骨是怎么发现的

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秋天,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。医生给王懿荣看了病,开了方子,王家人就去药铺抓药。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店买回来的药里,有一味“龙骨”。王懿荣无意之中发现,龙骨上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。王懿荣本来就在金石研究方面颇有造诣,他对这龙骨上的符号很重视,经过认真研究,断定所谓龙骨就是商代的“卜骨”,上面的刻画符号是商代文字。后来,王懿荣被认为是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人……1899年,世人知道了甲骨,甲骨出自“殷墟”,但殷墟具体在哪儿呢?殷墟这个称呼不是现在才有的,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这么叫了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里记载说,秦朝末年,西楚霸王项羽和秦末最勇猛的将军章邯就是在殷墟会盟,项羽接受了章邯的归降,秦朝彻底土崩瓦解。

甲骨被世人知晓后,古董商人为了牟利,并不想让人知道出土甲骨的具体地点在哪儿。甲骨学者经过大力搜集、实地考察,确定了甲骨的出土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,这里就是《史记》里所说的殷墟。也就是说,人们并不是先找到了殷墟,后发掘出甲骨文,而是先发现了甲骨文,后来顺着线索找到了殷墟。1928年秋天,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了,开始有计划地、科学地对殷墟遗址进行发掘。

如果说,甲骨上的文字可以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之一,那么这些书法作品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书法作品是非常不一样的,因为甲骨文的主流书写方式是以刀为“笔”,以甲骨为“纸”。

以刀为笔,以甲骨为纸

“龟”是一种神奇的动物,早在新石器时代,当时的人就认为龟是能让人与天地沟通的神物。

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9000-7500年,出土过作为特殊响器的完整龟甲,它包括龟背甲和龟腹甲。把一些小石粒放在一副完整的龟甲里,晃动的时候,它就会发出响声。这种响器是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使用的。主持宗教仪式的人把它系在自己身上,当身体做出动作时,它就会跟着晃动而发出响声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龟的用处越来越大。殷商时期,龟主要是用来占卜的。龟甲上面的文字,绝大部分都是跟占卜有关的卜辞,记录占卜的时间、地点,谁来负责占卜,占卜问的是什么事,结果是吉是凶,之后是不是应验,等等。

研究甲骨的学者习惯把甲骨文叫“殷契”。“殷”是指殷商王朝,“契”是指用刀子刻。“殷契”就是指殷商时刻在甲骨上的文字。甲骨质地坚硬,什么样的“刀”才能刻出如此精细的文字?根据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推测,刻字使用的是青铜或玉石刻刀。有可能是先把甲骨浸泡在某种液体里,使它们软化,因此刻字方便。不过,所谓“甲骨”,又是什么“甲”, 什么“骨”?

“甲”指的是龟甲,刻字主要是用龟腹甲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保存完整的龟腹甲,叫作“般无咎全甲”。上面的刻辞是商王武丁时期的一次占卜记录。占卜是为了一位叫“般”的贵族进行的,由商王武丁亲自来判断般是否有灾祸。商王断定“般无咎”,“无咎”就是没有灾祸。

一般来说,用得最多的“骨”是牛肩胛骨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“土方入侵”涂朱刻辞卜骨,就是使用了牛肩胛骨。这件甲骨上面的刻辞是完整的,正反面一共224个字,记录了土方入侵殷商,掠夺庄稼,劫掠人口的事。

无论是“甲”还是“骨”,刻字一般有个共同点: 能看出竖列,但没有显著的横行。甲骨文虽然是刻上去的文字,但是古人用刀和今人用笔一样娴熟,文字有规矩又大气典雅。

看到这些遥远的3000多年前的文字时,我们似乎并不觉得陌生,反倒觉得有种亲切之感,甚至还可以猜测出某些字是什么字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为什么我们能认识三千年前的文字

今天,当你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块甲骨的时候,仔细看一看、找一找,很有可能上面会有你认识的字。比如天津博物馆那块记录月食的卜骨。“旬壬申夕月有食”,这七个字中,你一定认识“月”字,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弯月亮,我们今天的“月”字也和它有明显的传承演变的痕迹。

甲骨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字。日、月、田、木、水、云、齿、目、牛、羊……这样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,观其行而知其义。但象形只是造字法的一种,今天我们都知道造字法有“六书”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实际上,甲骨文就已经具备了六书造字法的特征。


 
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,若侵权到您的权利,请联系 1170734538@qq.com 删除